穿项链小班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穿项链小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穿项链小班教案1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并简单描述分类结果。
2、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数学活动中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学习按物体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并简单描述分类结果。
活动难点:
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数学活动中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串珠(其中有不同颜色和形状)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刚才在东西时,发现这些串项链的珠子掉了出来,请你们帮忙把珠子收拾起来,你们愿意帮忙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珠子的不同特征。
教师:这些珠子一样吗?
教师:有什么不同?
(颜色、形状、大小)
教师:可以怎样把它分开呢?
三、启发幼儿分类的方法。
教师:仔细看看,项链中都有什么样的珠子,你们会怎么把它们分开呢?
:这些珠子颜色、形状、大小不同,我们可以按照颜色来分,把相同颜色的珠子放在一起,也可以按照形状的特征来分,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分。
教师:请 ……此处隐藏2995个字……项链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幼儿自己介绍排列的方法。
师:检查幼儿的展品,看看是否按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行操作。检查结果大多数孩子能按要求完成,发现有几个孩子没按间隔排列的规律操作,我及时地引导他们按规律操作。最后把幼儿的作品挂在数学区内让幼儿互相欣赏。
(评析:把幼儿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介绍自己排列的方法,不仅给幼儿一个口语表达的机会,而且让幼儿有一种成就感。)
课后反思和感悟: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体现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幼儿自己自由的进行排序,然后让孩子自由的进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简单规律排序,个别幼儿还能自己设计规律对物体进行排序。虽然一些能力弱的幼儿似乎没有按规律排序,没有达到活动目标,但是,他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有规律的排序,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感知了物体的规律美,在今后的活动中,他能将今天的收获和感知表现出来,这样就达到了目的。从本次活动中使我感悟到,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达到同一个标准,只能力求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我认为我们要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这次的排序活动,以往我们都习惯于比较一组物体的外部特征的差异或数量的差异来进行有规律的排序,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存在的规律。因此我在日常活动中我让幼儿在玩积木时或在排队时进行有规律排序的活动,在小结时又引导幼儿发现规律,使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和游戏中也存在有很多规律,所以这个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学习按规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